close

  近日,作為2014第七屆中國國際漫畫節主體活動之一的《二戰漫畫主題展》在廣州圖書館順利舉辦。中國國際漫畫節為國家“十二五”規劃重點扶持的3個動漫節展之一,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和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,廣州市人民政府、廣東省新聞出版廣電局承辦,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執行,廣州漫友文化策劃與運營。
  據悉,這次以戰爭為主題的展覽由臺灣漫畫大師敖幼祥牽頭,粵、港、澳、台四地漫畫家聯手,用歷史照片和漫畫相結合的方式,共同繪製廣州15處抗戰遺址,再現廣州人民可歌可泣的抗戰歷史。除了“漫繪廣州抗戰遺址”,《二戰漫畫主題展》還包含“永遠的三毛”、“傷痕”、“永不凋零之花”三部分。
  一直以來,漫畫都被認為是愉快、輕鬆的藝術表達方式,更是“二次元”想象世界的產物。這次,通過漫畫重現法西斯戰爭給世界人民留下的深刻痕跡,重溫那段血與火的悲壯歷史,緬懷抗日先烈的豐功偉績,追憶廣州抗戰的榮光,更是一次獨特的表達。
  當漫畫與現實題材碰撞,尤其是戰爭這樣肅穆的話題,將會是一次怎樣的相遇?
  漫畫寄情懷
  用漫畫記錄“戰爭傷痕”
  一位漫畫家,在昆明文物市場上偶遇一張日本人1894年描繪中日甲午戰爭場景的彩圖,並藉此得見一大批戰爭資料。日軍隨軍記者在侵華時期製作的照片集、紀念冊、畫報、地圖等,正是在翻譯、整理這批史料的過程中,漫畫家和親人記憶深處的“傷痕”也意外地被揭開……
  “二戰漫畫展”的第一個部分就是以“傷痕”為主題,展出享譽國際的中國漫畫家李昆武的漫畫原稿和攝影作品。據悉,《傷痕》是以李昆武老師親身經歷的戰爭歷史為藍本創作,揭開了埋藏在其記憶深處的“戰爭傷痕”。這是金龍獎中國漫畫大獎得主李昆武根據自己親身經歷創作的《傷痕》的情節,為了突出現實題材的厚重感,這部漫畫作品採用漫畫和照片相結合的手法,記錄一個普通中國人眼中的抗戰史的作品。
  歷史題材漫畫作品《傷痕》穿插取錄了400餘張紀實照片,基本上以時間或事件為序,還原了抗日戰爭中許多著名戰役的真實場景。整部作品於中法兩國同步出版,引起了極大反響。本次在廣州的展出,系《傷痕》在國內的首次主題展覽,主辦方共展出包含4幅全新創作的漫畫在內的近80幅原稿漫畫、攝影作品,再現了抗日戰爭的歷史場景,講述不能忘卻的抗戰歷史和家國傷痕,具有珍貴的史料價值。
  漫畫接地氣漫畫家共同繪製廣州歷史遺址
  埋葬著慘遭侵華日軍屠殺的無辜民眾的“萬人坑”,為紀念日軍轟炸黃華塘鄉時死難同胞而立的石碑“血淚灑黃華”,被日軍占領、歷經廣州淪陷和偽廣州市政府成立的廣州市府合署大樓,中山大學師生召開反日運動大會的舊址,見證侵粵日軍投降簽字儀式的中山紀念堂,這些抗日遺址在歲月時光和市井生活中逐漸被淡忘。
  “漫繪廣州抗戰遺址”就是以漫畫的形式,重新展現歷史遺址,再加入歷史照片,以虛實交替的方式重塑一段逝去的往事。這次展覽是由臺灣漫畫大師敖幼祥牽頭,帶領四地的漫畫作者繪製“戰爭現場”,內容和題材覆蓋了廣州幾乎所有的“歷史現場”。
  除了接地氣的廣州遺址漫繪,因為戰爭題材而為人們熟知的三毛原稿也在廣州亮相。這個頂著三根毛、圓鼻孔、流落街頭的流浪兒三毛是讓人倍感親切的動漫形象之一,這位漫畫明星也在展覽中亮相,為了這次漫畫展,三毛作者張樂平的後人張慰軍專程送來近130幅《三毛從軍記》漫畫,吸引了眾多動漫愛好者的關註,不少上了年紀的讀者慕名而來參觀並表示“仿佛又回到了年少的時光”。
  除此之外,韓國漫畫影像振興院策划了這一名為“永不凋零之花”的主題展,以“日軍慰安婦受害者”為主題,由漫畫家根據慰安婦受害者口述實例進行創作,揭露日軍在二戰期間對韓國婦女犯下的罪行。該展也是首次來到廣州,並曾於今年1月30日在法國第41屆昂古萊姆國際漫畫節上展出,吸引了1.7萬名觀眾,喚起人們對“慰安婦事件”的關註。
  漫畫涉現實
  讓動漫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
  本次漫畫節首次將漫畫與二戰題材結合,用漫畫的形式展現和回顧戰爭往事。漫畫家用畫筆,以時間或事件為序,還原了抗日戰爭中許多著名戰役的真實場景,吸引了市民的關註,也打破了很多人對漫畫的固有理解。
  去年,廣州漫友文化成立了“動漫硅谷”,讓動漫介入和宣傳公共服務,借助漫畫、動畫等方式對優質內容進行多媒體動漫包裝,讓咨詢傳播變得更加時尚化和年輕化。“現在是一個可視化的年代,用漫畫的形式進行信息的溝通和交流是更有效的,可以改變過去比較生硬的表達。”漫友文化動漫硅谷總經理賴春暉告訴南方日報記者。
  近幾年來,漫友文化非常註重漫畫關涉現實,通過漫畫創作提供更多公眾服務,無論是在地鐵、校園等公共場所都能看到動漫作品。動漫也正被廣泛應用於公共事務管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。如動漫硅谷為公安部門製作的動漫版防詐騙宣傳海報,交通執法部門用可愛的動漫交警形象詮釋交通規則,消防部門借助動漫形象之口來提示大家如何應對險情和火情,醫院通過動漫化的醫生、護士形象來建立病人與醫護人員之間的情感和信任等,均使動漫的社會服務功能得到了良好體現。
  “動漫天生的親和力和幽默性,符合讀圖時代人們偏好的直觀簡潔,能夠讓冗長繁多的管理條例、複雜的數據指標化繁入簡,同時,還能夠以簡明生動的效果直抵人心,更一改嚴於說教的刻板面目,動漫就是給小孩子看的”的思維定式已經被打破,其受眾群正由未成年人逐步拓展到成年人。”賴春暉說。
  策劃統籌:李賀 譚亦芳
  撰文:南方日報記者 鐘琳
  通訊員 黃慧珊
  供圖:第七屆中國國際漫畫節組委會  (原標題:用漫畫記錄中國人眼中的抗戰史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k13dkcoo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